“子不嫌母丑,狗不嫌家贫。”确是相当有概括性,反映了客观规律的成语。
“子不嫌母丑,狗不嫌家贫。”确是相当有概括性、反映了客观规律的成语。当然,由此引申,似乎子根本不能指出母之丑,是一种强辞夺理。
除此之外,还应当指出,任何事情都有例外,在历史上,也竟有嫌母丑的儿子。
此人是一太监。据《菽园杂记》说,福建有一太监得势后,把母亲接到京城,准备好好款待,以尽孝心。母亲到来后,太监见母亲长得丑,竟不拜而去,而且荒谬地对左右说:“这位不是我母亲,帮我另找。”手下人终于闹明白太监的意思,于是找到一位徐娘半老,风韵犹存的老妓女,硬说她就是这位太监的母亲。这位太监果然认她为母,煞有介事地相向恸哭,而且天天好吃好喝地侍候着,一直到她老死为她送终。
《菽园杂记》记此事为的是宣传迷信。据说,这位妓女人老色衰时曾打算找一位丈夫从良,却始终找不到一位合适的对象。她去看相,相士却对她说:“你到60岁可享大富大贵。”妓女当然不信,殊不知后来果然被太监认为母亲。我们倒是从这里看出,太监确实是一种特殊的动物。
真可谓“外国也有臭虫”,据新加坡报纸报道,在意大利一村庄,一女人因为长得丑陋,被囚禁在顶楼密室达60年,即从14岁被关到74岁,比无期徒刑还要惨。据说这位叫丽莎·法托的女人,生时嘴巴歪到一边,14岁时一个猎人的猎枪失火,又意外地打中她的脸部,使她更丑。她堂兄说:“家人为她感到羞耻。”于是关她禁闭,直到丽莎74岁时,她那凄楚的呜咽声和尖叫声引起邻居的注意而报警,才揭开这幕人间的惨剧。
至于“狗不嫌家贫”,没有找到嫌家贫的狗,但却偶从史书中找到一位嫌家贫的女。此事见《资治通鉴》。
《资治通鉴》卷270:晋王李存勖有三位太太,卫国夫人韩女士,燕国夫人伊女士,魏国夫人刘女士。数刘女士最得宠。她父亲是成安人,以医病算卦维生。刘女士幼年时,晋军将领袁建丰把她抢到手,送进王宫。其人狡猾凶悍,淫荡嫉妒,跟李存勖住在魏州。她父亲听说女儿成了贵人,亲自到魏州行宫求见。李存勖让袁建丰去辨真假,袁建丰说:“当初得到夫人的时候,有位黄须老头保护她,就是此人。”李存勖把这消息告诉刘女士,刘女士正跟其他大小老婆争宠,对方正以门弟高贵来耻笑她出身寒微。于是大怒说:“我离开家乡时多少有点记忆(按:刘时年五六岁),父亲不幸死于乱军之中,我还守着尸首哭过他然后离去。如今从哪里冒出个乡巴佬来胡说八道!”下令把刘老头拉到宫门外赏以鞭子。
胡省三就此事说:“父亲都可以鞭打,这样的人,一旦有变,对夫君也不会好!”柏杨也指摘刘女士忘恩负义必遭天谴,说:刘老头最大的痛苦是,他日夜思念被军队从怀中抢走的女儿,为什么竟不认亲爹?这种批判不可谓错;可是,在一个以出身判断人的高低贵贱的社会里,光责备一个被扭曲的人未必有什么用处。